7月28日下午,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产业论坛在武汉长江文明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业大咖,就电影产业发展与未来、影视产业与城市发展、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与展望、影视科技进步与业态转型四大主题,展开研讨。
“电影,是与时代的深刻共鸣”
电影是时代的映射,真正的好电影一定是契合时代浪潮、反映人民心声的电影。正如百花奖论坛及产业论坛上,反复被提及的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始终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使命。”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于冬结合近年来公司的主旋律电影制作方向,发表《电影,是与时代的深刻共鸣》主题演讲。他谈到,近几年,由博纳影业领衔出品发行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累计票房已经突破220亿,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电影人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于冬以此次百花奖影片奖提名电影《长津湖》《中国医生》举例,“《长津湖》剧本历经5年多的打磨,2年多筹备,投入超大规模的服装道具及战役战术设计,终成此片。《中国医生》摄制组深入武汉的大街小巷,将最真实的抗疫故事搬上荧幕,打动亿万观众。”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在百花奖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火爆印证了一个道理:中国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
面对当下受疫情冲击的电影行业,应当怎样持续发展?胡智锋认为,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用心用情去拥抱人民,才能获得人民拥戴。“成龙、刘晓庆等一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在荧幕上塑造出了光彩夺目的中国人民形象。”
“武汉发展影视工业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早在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之初,从武汉走出的京剧大师谭鑫培就主演了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由此开启了武汉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百年荣光。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如今武汉电影产业已站上发展新风口。
当天,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孟君在《“近景”与“远景”:武汉电影产业扫描》的主题演讲中,回溯武汉电影产业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新路。
在孟君看来,当下武汉电影产业发展有五大亮点:
电影消费市场巨大。在全国城市票房榜上,武汉长期稳居前十,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重镇;
电影创造活跃。近年来,以武汉为题材和在武汉拍摄的电影得到广泛关注,如《你是我的春天》《穿越寒冬拥抱你》《中国医生》等电影均取得好成绩;
电影人才云集,先后涌现出万籁天、胡柄榴、王小帅、贾玲等一代又一代的导演和众多知名电影人;
武汉电影发行、放映和院线呈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电影活动在汉举办。
孟君认为,武汉电影产业应当继续乘风而上,挖掘出更多优势。借助科教之城的资源,培育优质电影创作者;讲好武汉故事,开辟更多电影题材;激发超大人口城市的消费潜力,挖掘潜在的电影观众。
美国电影协会大中华区总裁冯伟也表示,武汉发展影视工业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武汉高校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座高科技城市,这为武汉发展电影产业提供优势和机遇。”
武汉天工电影工厂揭牌成立
后疫情时代电影工业化进程加快,以“科技+艺术”为显著特征的创新力量正在融入电影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如何用创新驱动电影发展、借科技推动电影技术革命?构建数字影视工业,整合影视上下游产业链,打造数字电影街区,带动电影产业发展成为每一个电影人关心的话题。
产业论坛上,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常洪松,带来《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的科技力量》主题演讲。
“科技对于电影产业,是发展的新动能。”他谈到,15年前中国电影完成了从胶片制作工艺向数字制作工艺的转变,让天马行空的创意成为荧幕画面。15年后的今天,电影行业迎来了数字化向智能化转换的科技新机遇,希望能用影视科技促进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改革。
当天,武汉天工电影集团、武汉天工电影工厂揭牌成立。武汉文投集团与北京天工按照“在汉再造一个天工”思路,合作设立了武汉天工电影集团和文投天工电影工厂。电影集团和电影工厂集武汉文化国企平台优势和北京天工影像科技优势,在武汉建设运营产、学、研、旅融合的文投天工电影工厂,创建国家电影产业基地、国家数字电影重点实验室,创建影视拍摄、制作、发行、衍生产品开发新工艺、新流程。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促进武汉影视及相关行业聚合化、工业化、数字化革新,助力武汉打造中国中部电影之都。”常洪松说。
来源:湖北日报